第 1 章 选频回路与阻抗变换1.1 选频回路的指标1.2 LC 串并联谐振回路1.2.1 谐振回路1 并联谐振回路2 串联谐振回路1.2.2 选频特性1 并联谐振回路1.1 输出电压1.2 幅频特性1.3 相频特性2 串联谐振回路1.2.3 实际并联回路1 阻抗等效变换1.1 串联变换并联1.2 并联变换串联2 实际并联回路3 有载品质因数1.3 无源阻抗变换网络1.3.1 变压器阻抗变换1.3.2 部分接入的阻抗变换1 并联支路 Q 值足够大1.1 一般部分接入1.2 电容部分接入1.3 电感部分接入2 并联支路 Q 值不够大2.1 变换思路2.2 实际应用1.3.3 L 网络阻抗变换1 匹配网络的选择1.1 内电阻大于负载电阻1.2 内电阻小于负载电阻2 阻抗变换网络的总结2.1 匹配网络的选择2.2 匹配网络的带宽1.3.4 π 和 T 型匹配网络1 π 型匹配网络2 T 型匹配网络本章总结第 2 章 噪声与非线性失真2.1 起伏噪声特性2.2.1 功率谱密度2.2.2 等效噪声带宽2.2 电路器件的噪声2.2.1 电阻的热噪声及等效电路2.2.2 双极型三极管的噪声2.2.3 场效应管的噪声2.2.4 电抗元件的噪声2.2.5 两端口网络的等效输入噪声源2.3 噪声系数2.3.1 噪声系数定义2.3.2 噪声系数与输入等效噪声源2.3.3 无源有耗网络的噪声系数2.4 等效噪声温度2.4.1 等效噪声温度定义2.4.2 等效噪声温度与噪声系数2.5 多级线性网络级联2.5.1 等效噪声温度与噪声系数2.5.2 降低等效噪声温度的方法2.6 非线性器件2.6.1 描述方法1 函数表达式2 幂级数展开3 分段折线法2.6.2 线性化参数2.7 器件非线性的影响2.7.1 输入端只有一个有用信号1 谐波2 增益压缩2.7.2 输入端有两个及以上信号1 堵塞2 交叉调制3 互相调制4 分贝单位2.7.3 多级非线性级级联特性2.8 非线性器件与频谱搬移2.9 灵敏度与动态范围2.9.1 灵敏度2.9.2 动态范围本章总结第 3 章 调制和解调3.1 调制解调的介绍3.1.1 调制解调的概念3.1.2 调制解调的方案3.1.3 调制的性能指标3.2 模拟调制3.2.1 幅度调制与解调1 普通调幅 (AM)2 抑制载波的双边带调幅(DSB)3 单边带调幅(SSB)4 调幅信号的产生方法5 振幅解调3.2.2 模拟调频与解调1 调频波的基本特性2 调频波产生与解调本章总结
理想的幅频特性应与矩形脉冲的形状相同.
中心频率
通频带
带内波动.(Ripple)
矩形系数
插入损耗
输入输出阻抗.
相频特性. (线性最好, 即群时延
谐振角频率
特性阻抗
并联谐振时导纳最小, 阻抗最大, 电压最大.
品质因数
电感电流
电容电流
对偶定理:串联 - 并联,
备注 特性阻抗记为
并联回路:
串联回路:
其中
归一化选频特性
从而
对于同一失谐频率
令
因此对于并联谐振电路, 电阻越大, 带宽越窄.
矩形系数
注:
失谐相频
当
当
线性相频
当
曲线斜率为
对偶定理: 串联 - 并联,
结论与并联回路类似.
代入
当
记空载品质因数
空心变压器、全耦合变压器与理想变压器参考电路原理笔记.
该种方式的阻抗变换是窄带的,记兼并选频功能.
当
接入系数
令两电阻上的功率相等, 则有
从而阻抗变大.
对于全耦合变压器,
以电容部分接入为例,
⭐️ ⭐️ ⭐️
以电容部分接入为例,
(1)并联电感的计算,如图(a)
为了使输入阻抗
首先根据工作频率(中心频率)和 3dB 带宽的需求,计算窄带阻抗变换网络(并联谐振回路)的 Q 值:
(2)高 Q 值的情况,如图(b)
并联谐振时,有
此时
(3)低 Q 值的情况,如图(c)
如果不满足
同上记号,两个并联回路的 Q 值分别记为
从而解得下左式
并由上右式得到
串联变为并联(
为了使输入阻抗
由于两个并联回路的 Q 值相等,将其记为
由阻抗变换公式
并联变为串联(
为了使输入阻抗
由于两个串联回路的 Q 值相等,将其记为
由阻抗变换公式
给定
因此给定参数后,L 网络的 Q 值也就确定了,即
并且 L 网络是窄带的,并且 Q 值不可选定.
由于 L 网络中
于是 3dB 带宽为
如下图,根据元件类型可分为两类:
以左图为例,假想
实际应用时,给定有载
从而解得
如下图,根据元件类型可分为两类,分析方法与 π 型网络类似.
谐振回路
品质因数:
广义失谐:
通频带:
串并联等效变换
阻抗变换网络
部分接入
Q 值足够大:近似用接入系数.
Q 值不够大:串并联等效变换.
L 网络
增大负载:串联变为并联.
减小负载:并联变为串联.
π 型和 T 型:拆分后求解.
功率谱密度
噪声功率的表示
用电流功率谱表示为
用电压功率谱表示为
噪声电流均方值
噪声电压均方值
白噪声:功率谱密度为常数的噪声,即
对于电压传递函数为
其中
对于白噪声,
等效噪声带宽:
并联谐振回路的等效噪声带宽:
热噪声
噪声电流功率谱密度
噪声电压功率谱密度
玻尔兹曼常数
电阻的热噪声是白噪声.
等效电路
串联电压源
并联电流源
资用噪声功率(额定噪声功率)
与电阻的阻值无关.
噪声来源
基区体电阻
PN 结的散粒噪声.
散粒噪声
功率谱密度
其中
散粒噪声是白噪声.
等效电路
沟道电阻热噪声
漏源电导:
工艺系数:
漏极电流噪声
闪烁噪声
取决于工艺的常数:
场效应管的总噪声一般必晶体三极管小.
无损耗的纯电抗元件无噪声.
有损耗的电抗元件可用电阻表示.
信噪比
输入信噪比:
输出信噪比:
噪声系数
噪声系数
阻抗匹配
最大功率匹配:
最小噪声匹配:
双极型晶体管
最佳源阻抗:
最小噪声系数:
场效应管
最佳源阻抗:
最小噪声系数:
例子:如下图,
功率增益:
插入损耗:
噪声系数:
等效噪声温度:
若考虑天线引入的外部噪声,则
等效噪声温度
噪声系数
其中
无噪系统:
考虑天线的外部噪声,则总噪声为
等效噪声温度:
噪声系数:
降低前两级噪声系数.
适当提高其功率增益.
双极型晶体管:
场效应管:
差分放大器:
单向开关函数
双向开关函数
输入电压
输出电流
说明
基波分量由各奇次项产生,二次谐波由二次及以上的各偶次项产生.
输出的高次谐波幅值小,可以忽略,并且离基波远,容易滤除.
考虑到展开式的三次项
基波电流:
平均跨导:
说明
大信号平均跨导与输入信号的幅度有关.(小信号无关)
对于
1 dB 增益压缩点:
输入信号:
有用信号
干扰信号
输出信号(
基波信号:
平均跨导:
说明
强干扰信号使得跨导变小,输出信号电流变小.
通常要求引起堵塞的强信号比有用信号大 60 - 70 dB.
输入信号
弱有用信号
强干扰信号
输出信号
基波:
幅度:
说明
若输入信号均为 AM 调制信号,则振幅解调后会听到干扰台的串话音.
交叉调制失真由非线性器件的三次方项产生.
两音互调失真:三阶互调、五阶互调等.
互调失真比:三阶互调分量幅度与基波幅度之比.
三阶截点
此点对应的输入输出功率分别为
基波功率:
三阶互调功率:
三阶截点输入信号幅度:
相互关系
无量纲单位
电压增益:
功率增益:
当输入输出阻抗相同时,
有量纲单位
电压:
功率:
运算说明
dB 可加减(结果为 dB),不可乘除.
dBm 与 dBm 可相减(结果为 dB),不可相加
dB 与 dBm 可加减,结果为 dBm 或 dBm-1.
即利用二次项实现乘法器.
最低输入信号功率
基底噪声(合成噪声)
当
基底噪声越大,或要求的信噪比越高,最低电平就越高,灵敏度就越低.
线性动态范围(常用于功率放大器)
定义:产生 1dB 压缩点的输入信号电平与灵敏度(或基底噪声)之比.
以基底噪声为下限:
以灵敏度为下限:
无杂散动态范围(SFDR,常用于低噪声放大器或混频器)
上限即
以灵敏度为下限:
以基底噪声下限:
噪声
等效噪声带宽
电阻:
等效噪声温度
级联
非线性器件
单向开关函数
双向开关函数
灵敏度:
动态范围
线性动态范围:
无杂散动态范围:
概念
调制
基带信号(调制信号,原始信号)加载到正弦载波.
即低频基带信号与高频载波信号的频率相加,对于三角函数,可以让信号相乘,这需要模拟乘法器.
解调:从已调波中恢复基带信号.
调制、解调的原因
天线辐射单元的尺寸至少应为被辐射信号波长的十分之一.
因此在射频通信中通带信号的带宽远小于载波频率.
实现信道复用,提高信道利用率.
克服信道缺陷.(某些信道存在自然界中的干扰)
调制的方式:
时域上的线性控制.
频域上的频谱搬移.
常用的调制方案
模拟调制方案:AM, FM, PM
数字调制方案
脉冲调制方案
抗噪声干扰能力:调频与调相的性能相同
调制方式的频谱有效性:相同传输速率与质量, 带宽越小越好.
调制方式的功率有效性:放大已调射频信号, 可用线性或非线性的功率放大器.
Amplitude Modulation
记号
载波信号
调制信号
调幅
载波幅度:
调幅指数:
调幅波的时域表示
频谱与幅度
三条频谱:载频
带宽:
调幅波的功率
调幅功率:
功率最值:
调制信号的平均功率:
载频功率:
总旁频功率:
备注:AM 调制易受干扰、对仪器性能要求高、消耗功率大,目前已很少采用.
Double SideBand - Suppressed Carrier
抑制载波的原因
载波不携带信息
载频占据的功率最多
DSB 的效果
节省了功率.
不节省频带.
表达式与波形
波形的特点
上下包络不同于调制信号的变化形状.
在调制信号的过零点处,已调波的相位发生 180 度突变.
Single SideBand - Suppressed Carrier
带宽
AM 和 DSB:频谱搬移
法一:乘法器 + 滤波器
法二:非线性器件 + 滤波器(此时 AM 在末级)
SSB-SC
法一:滤波法
思路:由双边带信号中滤除一个边带.
难点:若最低频率很小时,要求滤波器的矩形系数接近 1.
优化:多次搬移法
法三:移相法
思路:将单边带信号转化为两个双边带信号之和.
即展开
难点:难以对每个频率实现准确的
振幅解调又成为检波,实质为频谱搬移.
法一:相干解调(同步检波)
对于频率为
性能优良,但是难以获取同步信号,实现电路比较复杂.
法二:包络检波
属于非相干解调,电路简单
包络检波只适用于 AM 调幅.
角度调制 | 调频(FM) | 调相(PM) |
---|---|---|
定义 | ||
时域 | ||
调制指数 | ||
频偏 | ||
最大频偏 | ||
相移 | ||
最大相移 | ||
卡尔逊带宽 | ||
调频波功率 |
调频波与调相波的产生
法一:直接调频法
用调制信号直接控制振荡器的频率.
频偏较大,但是频率稳定度不高.
法二:间接调频法
用调制信号的积分值控制调相电路.
频率稳定度高,但是频偏较小.(扩展频偏电路)
调频波与调相波的解调
解调:又称为频率检波(鉴频)
限幅器:消除寄生调幅(即幅度干扰)
调频波与调相波的特点
非线性搬移,有无限多频谱分量,但有效宽带有限.
可用高效率的 C 类放大器放大,功率有效性高.
抗干扰性能好,但是占用的信道有效宽度大.
AM
FM
PM:上述公式中将